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7-07-12
“5年来,全县完成造林绿化2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6%,比2011年提高4.3个百分点。"6月26日,宁化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各部门持续抓好造林绿化,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宁化围绕"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48字治理方针,唤回青山绿水,建设秀美山川。"十二五"期间,宁化完成投资2.73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96平方公里,占总任务的123.3%。2016年,宁化投资3592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5万亩,占计划治理面积的103%。宁化现已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4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9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评验收。
"五个结合"创新治理理念
宁化是全省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据2011年全省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2.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4.62%,强度以上的流失面积达11.09万亩,占流失面积21.00%;水土流失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西部的石壁、淮土、方田、济村等4个乡镇,流失面积达30.9万亩,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42.7%,并以紫色土水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剧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全省。
近年来,宁化坚持"五个结合",推进规划建设。与发展油茶产业相结合。围绕打响宁化淮土油茶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与农村造福工程相结合。规划项目区百户以上新农村造福工程点,对区域内离行政村所在地5公里以上、居住人口30人以下的偏僻村庄进行造福搬迁。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对接客家小吃产业、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免费批量培训宁化客家小吃能手,引导水土流失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减轻流失区农业人口对生态的压力。与改善农村耕作条件相结合。实施水土保持河岸整治、项目区作业道路建设与推进村组公路、耕作道路等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倡导农民科学种养、培肥土壤、保护环境。宁化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持续抓好森林保护,开展了绿色生态保护战役、打击非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乱砍滥伐林木问题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宁化实行重点流失区群众生活燃料补助,现有1.5万户农户享受燃料补助。
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地整治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宁化确定石壁镇溪背畲族村、淮土镇桥头村、淮土镇赤岭村、淮土镇竹园村、华侨农场等5个整治点,整治总面积10201.91亩,其中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996亩,土地开发整理面积1206亩,整治后可新增耕地1142亩。通过水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宁化培育发展了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
"五大转变"创新治理主体
宁化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过去的政府单一主体向在政府主导下的公司、林场、大户、农户、合作社等多个治理主体转变。向设立水保公司专门负责治理转变。2012年,宁化财政注资500万元,成立国有独资宁化县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统筹管理和使用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一个漏斗进、一个漏斗出",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对全县水土流失地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施工管理,带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2015年,县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与福建省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福建省翠城水保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运作,形成水土流失治理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宁化向组建国有林场治理转变。依托林业采育场组建国有生态林场,专门从事水保造林绿化。向引入大户承包治理转变。县、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农民把分散承包经营的山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再由县水保生态建设公司引进油茶等种植大户或专业企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开发。向引导农户入股参与治理转变。引导农户以林权和山地使用权入股,实行"确保基数,增产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向成立合作组织治理转变。引导群众自愿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宁化还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建立"电力林""青年林""巾帼林"等部门、群团示范林,特别是县法院建立的"绿色司法扶持基金",较好地实现了司法部门创新社会管理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五种模式"创新治理技术
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宁化成立了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亚热带紫色土侵蚀退化区生态恢复野外观测站、福建省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推行"鱼鳞坑+山边沟"模式。对经济林水土流失地,主要通过开挖鱼鳞坑、山边沟多层面挡土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推行"竹节沟+水保林"模式。对以老头松为主的强度流失区和侵蚀劣地,采取每隔3米开挖竹节沟进行整地,草、灌、乔三位一体营造水保林草。推行"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对以沟壑为主的严重侵蚀地,在沟壑出水口处筑土或石谷坊,谷坊内播草籽或种草;对崩岗流失区,在流失区上方开挖排水沟把水引向崩岗外侧,下方筑土或石谷坊堵住泥沙,流失区内部及周边进行小穴播草或种草。推行"坡改梯+草覆盖"模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区,修筑反坡梯田或水平梯田,在梯壁、梯埂上栽植百喜草或黄花菜,增加地表覆盖。推行"全封禁+强管护"模式。对轻、中度流失地和生态恢复较好的治理区采取全封山措施,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结合人工追肥促进植被快速生长。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宁化积极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污水处理管网30公里,建成防洪工程城区段22.99公里、乡镇49.5公里,并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和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水环境质量保护良好。
"茶叶、油茶、柑桔、樱花、杨梅......水土保持树种的栽植,不仅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宁化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绿了红土地,富了老百姓。(赖全平)